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而兴起的一门新学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讨论,学科建设成果卓著。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加强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横向联系,促进学术合作与交流,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文系联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于2017年10月14-15日在东莞校区举办“201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研讨会暨全国高校非遗保护研究联盟会议”。来自全国14个省份15个非遗工作站及相关学术机构的数十名专家学者齐聚新华,共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
王庭槐校长为开幕式致辞,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并简要介绍我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尝试。他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关乎大学生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养成和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教育的结合,既是学科发展要求,又开辟了当代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新路径,更好履行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任务。我校办学以来,始终秉承“早正严实”的教学原则,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学生深入岭南文化调研考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希望通过在非遗保护和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尝试,为非遗学科的发展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本次会议邀请教育部与广东省两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文系学科带头人宋俊华教授,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方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师范大学敖其教授等20位国内非遗领域知名学者做主题报告,充分展示了各非遗文化工作站及研究机构在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实践成果。
会议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理论与范式”“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工作站的工作汇报与交流”等五个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与会专家学者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的前沿理论高度上,结合各工作站的特色经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思考、各地非遗保护与传承案例、非遗学科与高校教育的结合等多角度多层面做了热烈探讨,并在主题报告后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非遗工作联盟的交流与合作”展开自由讨论。整场研讨会充分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广阔视野与发展前景。
宋俊华教授作“非遗学科建设十年思考”主题学术报告
敖其教授作“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主题学术报告
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进一步加强非遗工作联盟的交流与合作”展开热烈讨论
宋俊华教授作会议总结,他对与会非遗工作站的工作特色一一进行点评,指出各工作站在以非遗研究助力国家发展、促进非遗保护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开拓非遗研究传承新模式等方面别具亮点,并对此次会议的筹办品质与学术含量表示高度肯定,认为会议的成功举办能够真正促进学术交流,加强联盟合作研究,推动非遗学科的建设发展。
会议闭幕式上,我校李中生副校长深切致辞,他指出,在全球化、城市化的浪潮中,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传承的考验,所幸政府与社会都越来越关注到非遗保护迫在眉睫的危情,非遗保护的观念和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非遗传承和文创产业也渐入佳境!所幸有这么多深爱这片土地的专家和学者在辛勤耕耘,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和学子加入,在非遗保护的征程上一路同行!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我校王庭槐校长、李中生副校长,中文系夏茵英副主任、李铭建副主任携中文系全体教师与学生代表参加会议学习与交流,我校中文系林玮副教授在会上作了“广东木偶戏的调查与研究”主题学术报告。
[网易]全国14省份非遗专家学者齐聚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研讨非遗学科建设与研究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