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术强校、质量立校”方略
搭建师生学术交流平台
2017年7月,由我校主办的首份学术刊物——《中大新华学术论坛》(准印号:(粤0)L0160423号)(以下简称“《论坛》”)首刊正式发行,首次发行量1000册,用于学校内部学术交流。
2016年10月,我校正式向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提交创刊申请,并顺利获得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论坛》至此正式创刊。
我校校长、《论坛》主编王庭槐教授为《中大新华学术论坛》题写刊名
我校校长、《论坛》主编王庭槐教授为《中大新华学术论坛》撰写创刊词
《论坛》主编王庭槐校长多次与众顾问、编辑人员会谈商议内容定位、栏目设置、论文编审与版面设计等事宜.
执行主编、资讯管理系副主任周旭毓(中)、潘宝成博士(右一)与印刷设计公司负责人商议排版设计事宜
创办《中大新华学术论坛》,搭建师生学术交流平台
近年来,随着“六大人才计划”、“科研提升计划”的落地实施,越来越多优秀的学者和青年教师加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教师队伍,共同探索科研、探讨学术。为了创造更好的学术氛围,学校提出创办内部学术刊物来强化学校师生的“学术强校、质量立校”意识,实现“中国需要清华,中国也需要新华”的“新华梦”。
《论坛》作为我校主办的连续性内部出版物,旨在切磋学术、分享习得、奇文共赏、疑义相析,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发表创新见解、展播科研成果、提高科研水平、交流教学经验的学术平台,为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供有益经验。《论坛》的主要栏目目前包括“新华视点”、“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理论与应用”、“人文与科学”、“综述与争鸣”等,内容涵括全校所有学科和专业,广大师生可以通过论著、综述及学术争鸣等形式向《论坛》投稿。
学校领导、学术委员会倾力指导建设,师生踊跃投稿
我校从2005年办学以来已经走过十二个年头,正从第一个十年“质量立校”迈向第二个十年“学术强校”的新发展阶段。作为我校首份学术性刊物,《论坛》的创刊发行可谓正当其时。首刊的顺利发行,离不开学校领导、学术委员会与各院系负责人、师生的大力支持与指导。校领导高度重视《论坛》的建设,我校校长、《论坛》主编王庭槐教授为其特意题写刊名并撰写创刊词,并与潘敬运教授、罗蔚茵教授两位顾问一起,讨论确定《论坛》的内容定位、栏目设置、论文编审与版面设计等。
《论坛》首刊内容丰富,六大栏目共刊登20篇文章,其中新华视点栏目1篇,人才培养栏目3篇,教学研究栏目3篇,理论与研究栏目5篇,人文与科学栏目5篇,综述与争鸣栏目3篇,均来自于我校师生投稿。《论坛》首篇为王庭槐校长的《学术强校 质量立校 特色兴校 开放办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我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发展目标,提出我校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一是坚持“学术强校、质量立校”方略;二是着力专业建设,打造专业品牌,树立品牌专业;三是“特色兴校,开放办学”,建设岭南特色现代大学。
学校首任校长张纯祥教授于首刊发表了《谈谈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出在大学教育中,应培养更多科学素养高的创新型人才,要加强大学生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论坛》顾问、我校教学督导罗蔚茵教授从事物理基础课教学四十多年,积累了丰富而深厚的课堂教学经验,罗督导在《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中总结、分享了“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教无定法,教要得法”以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三个教学理念,以及三者在课堂中的有机结合。
我校周有光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精锐博士发表了《如何看待历史上草原人与汉人之战》,通过历史上草原人与汉人之间的战争,来探索如何看待不同历史阶段发生的民族战争,以别于二战期间日本的侵华战争。
此外,首期还刊发了各院系院长、主任的来稿,如护理学院王秀岚执行院长的《“重人文修养、强职业能力”实用型本科护理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研究》、公共管理学系谭昆智副主任的《从国际公关视角看G20峰会的新理念新思维》,高数教研室徐应祥主任的《散乱数据渐近正定径向基函数插值与拟插值》。同时, 还特邀我校药学系首席教授、昆士兰大学药学院院长Prof. Peter J. Little AM的《Animal Models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Cardiometabolic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Natural Product Medicines》,以及资源与城乡规划系大学生创新项目阶段性成果《文化养老背景下城市老年大学发展路径探析——以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为例》等,这些文章都大大丰富了《论坛》首刊的内容,提升了《论坛》首刊的学术含金量。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编辑出版,编审人员加班加点全心投入
筹办伊始,《论坛》就确立了高标准、高质量办刊的宗旨。《论坛》建立了编辑委员会,由王庭槐校长担任编委会主任,周云书记、蓝永金副校长、杨卫华副校长、李中生副校长、廖振亮副校长、许淑锐副校长担任副主任,教学督导潘敬运教授、罗蔚茵教授担任顾问,各院系与部分管理部门负责人担任编委。编委会下设编辑部,由王庭槐校长担任主编,杨卫华副校长、李中生副校长担任副主编。目前,《论坛》编辑部暂设在资讯管理系,有执行主编与责任编辑4人。
回顾《论坛》的创刊过程,编辑部的几位老师感慨万千。从最初的创刊申请、成立编委会、征稿,到审稿、修稿、排版、校对等众多环节,不少文章数易其稿,历时近10个月,终得出版。《论坛》暂时没有专职编辑,来自资讯管理系的几位兼职编辑人员以强烈的责任心与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克服种种困难,加班加点,边学习、边探索、边实践,确保《论坛》首刊的高标准、高质量出版。审稿、校稿、编排环节,是《论坛》出版前的重要环节,也是最严谨的环节。《论坛》审稿环节采用同行评议,录用稿件至少需要两位同行专家审稿通过,审稿专家由校内外具有高级职称和具有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担任。审校环节中,编辑人员始终以高标准、高质量的姿态认真严谨地打磨每一篇稿件,力求精益求精。例如:章节标题的仔细推敲,关键词与分类号的正确选取,正文内容的修订完善,图表编排的规范处理,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等等。特别是《论坛》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采用了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15》标准,而原始来稿的参考文献格式多数不规范,编辑人员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认真校对处理包括标点符号在内的每一处细节,使著录格式符合国际标准。在排版环节,通过与印刷设计公司的密切沟通联系,前后共进行了7次的反复校对与排版,才敲定最终版本。
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大新华学术论坛》任重道远
随着大数据与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论坛》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通过整合校内外网络资源释放更强的学术活力。在创刊初期,《论坛》的发行以纸质为主,逐步建设投稿网站与管理系统、微信公众号及其他新媒体管理平台等,努力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线上线下交流,服务师生,共创学术繁荣。
作为我校首份学术刊物,《论坛》在提升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的同时,也承担着传承中大新华文化历史、培植中大新华学术力量、繁荣中大新华科研创作,提升中大新华办学实力的重任,并将努力成长为我校对外科研竞争实力的一张新名片。
《论坛》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专家学者、广大师生的呵护、支持和参与,真诚希望广大师生在刻苦钻研、勤勉思考并形成经验、成果之余,通过《论坛》这个平台,与世界沟通,与他人分享。《论坛》将不忘初心与使命,为广大师生用心耕耘这片自由文明的学术净土。2017年,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见证《论坛》的创刊和成长,共同见证中大新华的“学术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追梦与腾飞!
文、图 | 《中大新华学术论坛》编辑部、资讯管理系 赖玉娜
审 校 | 周旭毓
采 编 | 宣传与新闻中心 记者 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