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广州新华学院招生网
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第一季中大新华故事]12th 校庆 | 听校长讲中大新华故事:赓续中大情,结缘新华人,无悔教育路

2017-11-22 00:00:00 

风雨兼程十二载,弦歌不辍奏华章。2017年11月20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校迎来了12周年校庆。为认真回顾中大新华的创业历程,展望中大新华的发展前景,凝聚广大师生和校友的智慧与力量,学校在11月至12月校庆期间在全体师生和校友中开展“我是中大新华故事家”系列讲座,讲述“有情怀、有温度、有力量”的中大新华故事,凝聚全体中大新华人的智慧与力量,激励中大新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建成具有中国岭南特色的知名现代化应用型大学的“中大新华梦”而同心筑梦!

11月20日,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学校)12周年校庆日,就在这个值得纪念和回味的日子里,由王庭槐校长主讲的“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主题讲座拉开了“我是中大新华故事家”系列讲座的序幕。讲座在广州校区D101室顺利举行,王庭槐校长与师生分享了他心中的中大新华故事,学校领导、教学督导、各院系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参与讲座。讲座由许淑锐副校长主持。该讲座由学校主办,人事处承办。

王庭槐校长讲述自己与中大新华的故事

许淑锐副校长主持讲座

王庭槐校长以一组老照片为线索,以深情的语气回忆往昔,向大家细细讲述他与中大新华的故事。分享尾声,来自讲座现场认真聆听的学生代表为王庭槐校长赠送“中大新华故事家”纪念奖杯,艺术团学生代表现场表演配乐诗朗诵《中山大学校歌》和由王庭槐校长创作的《新华金柳池朝夕印象》。

王庭槐校长详细讲述每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参与讲座的师生认真听王庭槐校长分享故事

学生代表为王庭槐校长赠送“中大新华故事家”纪念奖杯

艺术团学生代表表演配乐诗朗诵

[致敬最可爱的人:“十年服务奖”获得者]

接着,王庭槐校长和周云书记为获得“十年服务奖”的28位教师颁发纪念证书。获得“十年服务奖”的教师有:陈荣冠、吴汝明、徐文俊、张丽拉、杨宇帆、李正华、杨帆、张华英、殷丹、万娟娟、于凤兰、李海峰、王栋慧、刘艳、林玮、何瑜、陈敏琼、董慧慧、谭宜桢、林翠娟、姜丽、杨帮琰、陈培鑫、李岚、刘琼、陈思燕、朱柳、谢缓蔚。此次颁奖是王校长和周书记代表学校对常年服务在学校教育教学一线始终秉持严谨求实、兢兢业业、始终如一工作作风的教师们的充分肯定,感谢他们为中大新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希望他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发扬“教书育人,育人为先”的教育理念,助力中大新华下一个十年更快更好发展,也激励其他教师以他们为榜样,共同为中大新华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颁奖后,“十年服务奖”获奖教师代表万娟娟老师上台分享自己在中大新华的成长故事。

王庭槐校长与获得“十年服务奖”的教师合影留念

周云书记与获得“十年服务奖”的教师合影留念

[一起聆听他们的中大新华故事]

在本次讲座中,王庭槐校长讲述了他结缘中大新华,在新华奋战至今的办学故事;优秀中青年教师代表万娟娟老师则讲述了自己在中大新华的成长故事。让我们跟随着两位“中大新华故事家”的步伐,聆听动人的中大新华故事,见证中大新华人的茁壮成长,展望中大新华的美好未来。

一、王庭槐校长讲中大新华故事:赓续中大情,结缘新华人,无悔教育路

(一)再回首,已是青丝变白鬓如果你认识几年前刚到中大新华任职的王庭槐校长,大概你会感慨岁月不饶人,就这么几年时间,虽然王校长脚步依然匆忙稳健,但他鬓上的白发却越发明显;但如果你恰好还认识或者见过12年前来中大新华参加筹备工作总结会议的他(下图第二排左9),你更会感慨时间飞逝,感慨王校长与中大新华缘分实深!

2005年9月3日 中大新华筹备工作总结暨教职工聘任仪式大会,现任校长王庭槐(第二排左9)与老领导一起应邀参会见证中大新华的成立

当王校长翻出上面这张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发展历程中极具历史意义的照片——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筹备工作总结暨教职工聘任仪式大会人员合照时,他如数家珍地向台下的师生介绍了照片里的很多人。然而,当他边指着照片边风趣地说到:“照片中的这个小胖子是我,那时的我头发至少是现在的三倍。岁月是把杀猪刀啊,所以我们真的要珍惜现有的时光。”台下的我们还是震惊了:原来那时候,王庭槐校长早已结缘中大新华!2005年9月3日,王庭槐校长应邀参加了学校筹备工作总结暨教职工聘任仪式大会。或许,当时的他也未曾想到,之后他会再来到中大新华,并担任校长,继续开启在中大新华的教育之路。

2013年4月10日 现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当时送王庭槐校长到中大新华上岗的履新仪式

时隔八年,在2013年4月10日的下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在广州校区办公楼401会议室举行新老校长交接仪式,新任校长王庭槐从上一任校长陈伟林手上接过了领导中大新华教育发展的接力棒。多年后,王庭槐校长回忆起当初的场景,心情还是难免有几分激动:“当时时任中山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代表中大送我上岗。那时我对很多情况还不够深入了解,就要在会上表态。当时我就说,国外有很多私立大学都办得很好,觉得中国也可以把这类学校办好。要把中大新华办好需要三种力量,一是在座的全体教职工,二是投资方和举办方母体学校,三是全社会的力量支持。”

这个交接仪式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此时的中大新华正处于办学初期,初任校长的他,仿佛手捧着一个稚嫩的婴儿,开启了中大新华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发展之路。王校长的中大新华故事也从此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二)姜葱多宝鱼的情谊和失聪孩子妈妈的大爱王庭槐校长来到新华任职不久后开了个座谈会,会上很多学生反映说:大学里应该有很多第二课堂和讲座,有很多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去聆听、去学习,同时可以看到很多大师、学者。王校长思前想后,最后决定创办“新华讲坛”系列,包括了学者讲坛、青年教师讲坛、企业家讲坛、家长讲坛、学子讲坛五个讲坛——旨在让中大新华的孩子们,不仅可以听到专家学者的学术分享,还可以听到优秀的青年教师、企业家、家长甚至校友从不同角度的多方面分享。在这些讲坛里,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友谊,还有感动……

2013年5月22日 Peter Little教授开启“新华讲坛”之“学者讲坛”第一讲

2013年5月22日,Peter Little教授开启“新华讲坛”之“学者讲坛”第一讲。往事历历在目,王校长给我们娓娓道来他与Peter Little教授的故事。“Peter Little教授当时被中山眼科医院聘请,当我得知他是药理学方面的学者,就邀请他给我们药学专业的学生讲一次课,这也是学者讲坛的第一讲。来做讲座之后,考虑到药学系需要专家指导,我就想邀请Peter教授当我们药学系的学科带头人。”王校长介绍道,Peter教授是一位很好的学者,他不仅是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药学系系主任,他还获得澳大利亚骑士勋章——这是澳大利亚科研的最高奖项之一。来新华做了讲座之后,Peter Little教授说在新华感受到一种欣欣向上的氛围和学生孜孜以求的求学热情,于是同意了学校的邀请,从此跟新华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上半年、下半年来一次,每次待一两个星期。他工作热情非常高,不仅给师生开讲座,还指导师生做科研,指导老师发表论文、拿课题。王校长还提到了与Peter Little教授交往中的小故事。“在我与他的交往当中,我发现他非常喜欢吃姜葱多宝鱼,姜葱越多越好。于是每次来的时候,我都会给他准备有很多姜葱的菜。他觉得我很尊重他,我们是挺好的朋友。这个月本来“我是中大新华故事家”系列讲座也想邀请他过来讲的,但他的妻子身体不适。前一天发信息给他的时候,他说明天妻子就要做手术了,肯定来不了。第二天早上我又发信息给他问他怎么样了。他说现在妻子在ICU病房。我一听就不对劲了,后来一直发信息问候他。他说,妻子现在已经离开ICU病房了,没有生命危险了。他说,中国的学者非常有人情味,还说:‘明年有空一定来补今年的这一课!’”

在一来一往中,两位学者不仅缔结了为中大新华教育事业共同奋斗的革命情谊,也结下了相互敬重、相互关心的深厚友谊。

王校长还提到,在家长讲坛中,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赖姓同学的妈妈。“小赖同学三岁时去打链霉素,由于药物副作用耳朵失聪,也不会说话。小赖的妈妈是一名三年级的老师,她想尽办法带着他到处求医,中医西医都去看,但可惜最终也没能治好。后来妈妈含辛茹苦地慢慢教他学唇语,送他上学,并把他从幼儿园一步步地培养到进入新华学院。进入大学后,还有新的困难——英语的学习。孩子虽然很争气,英语笔试成绩不错,但英语的学习还有听力,这对他来说实在是难度太大。后来孩子的妈妈跟学校沟通,向学校审请免考。最后李中生校长、教务处尹小川处长处理了这个事,让他免考听力。现在小赖同学在惠州大亚湾核电站里工作,单位也给他安排了一个很适合的技术岗位,因此也发展得挺好。”正如王校长说的,赖同学妈妈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家长讲坛的一个好处是,能让家长与孩子有一个直接的沟通。通过这种深入的交流,孩子们才更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艰难,促进相互之间的关系融洽和爱的传递。

(三)专业敬业成就品牌,潜心钻研带动团队发展

2014年4月4日 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建设暨“慕课联盟”成立,王庭槐校长担任联盟副理事长并作报告

在2013年的时候,王庭槐校长就参加过慕课平台的会议,并在当时向主持人反映现场讲的东西可能需要更新了,因为会上提的慕课别人早在2012年就开始了。主持人就对王庭槐校长说:“那您明年来给大家讲一讲吧!”会议方给王庭槐校长一个小时的报告时间,王校长为此认真准备了几个月,最后作了《MOOC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对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数字化教材建设的思考》的报告。王校长回忆道:“虽然只有一个小时,但当时至少有三百个院校长在,演讲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为了做好这次报告,王校长还组织编写《MOOC——席卷全球教育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一书,并将慕课引入中大新华。通过这次活动,学校也拿到了丰富的慕课资源,建立起医学慕课平台,建立了“中山大学新华学院MOOC荟萃平台”,教务处还依托该平台建立起学分银行系统。

正是因为王校长这种专业的态度、敬业的精神及取得的突出成绩让慕课联盟刮目相看,不仅是邀请他作报告,还聘任他为联盟的副理事长。同时,王校长在各大学术会议、平台与同行专家交流,又为他推进中大新华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反过来带动学校团队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学校的进步。

(四)校长,我可以抱您吗?当然!

2014年6月29日 2014年学士学位授予仪式

这是2014年的学位授予仪式上一名毕业生献花给王庭槐校长,照片中两人都笑得很开怀。看到一届又一届新华学子学有所成、走向社会,35年来为人师者的王校长应该是既开心,又欣慰,还不舍吧!

说起学位授予仪式,王校长说2017年的仪式更是有很多故事可讲。他笑着说:“今年有个风潮,全国的大学生在毕业仪式时都要凑过来抱校长、吻校长,作为校长的我其实很紧张,就怕学生过来抱。当时有个很高大很帅气的男生不仅要熊抱我还要凑过来吻,抱可以接受,可是吻我还真有些接受不了,但因为学位证书还是有一定硬度的,挡在我们之间,算是成功躲过‘一劫’了。”其实,看着台上的那位男生的“壮举”,台下的毕业生们更是跃跃欲试了,甚至有学生在上去领证书之前信誓旦旦地对身边的同学说:“我等会一定要抱一下校长,这样我四年大学生活就无憾了!”也一些腼腆一点的学生,壮着胆子跟王校长表示想用手机和校长自拍一张。

今年的学位授予仪式上,王庭槐校长为每一名获得学位的毕业生颁发学士学位证书,这意味着连续3天共17场学位授予仪式里4708次拨穗、握手。王校长说:“今年有四千多个同学啊!周云书记很关心我的状况,校办还配了医生给我治疗——这是模仿中大的做法,中大黄达人校长有一年学位授予仪式因为一直要跟学生握手,握到整个胳膊都抬不起来。有些学生跟我说:‘校长,这是我四年来第一次握您的手。’我当时就觉得当校长再辛苦也要坚持,因为学生一辈子就这么一次本科毕业,校长为每个毕业生颁发学位证书并握手,是对每位学生的重视和关怀。正是有这这个信念,我觉得也没那么辛苦了,就这样挺过去了。

(五)传承与创新,育“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人才

2014年10月30日 首届“逸仙新华班”开班动员大会

中山大学是全省高校首创“逸仙班”的高校教育领航者,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在母体学校的指导下,融传承和创新为一体,在独立学院中率先开设“逸仙新华班”——人才培养新举措。2014年10月30日,中大新华首届“逸仙新华班”开班动员大会在东莞校区如期举行,63名通过层层选拨获取继续培养资格的大一新生参会,王庭槐校长给学生们作动员讲话。

王校长说,之前跟很多校领导和老教授沟通,中大“逸仙班”集中高分学生进行培养的模式不适合新华,根据我们学校的特点,后来想到了可以办一个有特长的班。“你有专长的、很有个性的、很有特点的,就可以聚到一起来。我们这个班有四个特点:不以分数论英雄;每两个人有两次转专业的机会,开学选一次,两年后再选一次;给每个学生搞一个课表;实行三导师制:全程导师、专业导师、特长导师。”如今,作为教改试验田的“逸仙新华班”在不断摸索中,在培养人才方面颇见成效,并已取得不少教改成果和学生成果。

(六)大胆探索,我们也办起了国际化学术论坛

2014年12月6日 2014年国际护理教育现状及前景展望论坛

“之前我在思考,我们这类型的学校能不能办一场高规格的国际化的学术论坛?”王庭槐校长说,正是有这样的初步想法,后来开始筹备和组织中大新华的第一场国际论坛——2014年国际护理教育现状及前景展望论坛。

为了筹备这个论坛,吸引各国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参加,找到合适的人就显得尤其重要。“中山大学的校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护理学院的张建清教授,刚好与美国高校护理教育委员会主席Judith F.Karshmer教授比较熟悉,于是帮忙邀请了Judith F.Karshmer教授来参加论坛并担任论坛主席。”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国际护理论坛成功举办。王校长回忆起Karshmer教授来访的日子,提到一些有趣的小事:“Judith F.Karshmer教授有一点墨西哥血统,非常喜欢吃辣椒。到中国后,我们“投其所好”请她吃辣的东西,她吃得很开心。后来第二、三届国际护理论坛举办的时候,Judith F.Karshmer教授也来参加,对护理论坛的举办和对我们学校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虽然谈笑间是很多轻松的细节,但第一次举办这类国际化、高水平的学术论坛,中间经历了不少困难,欣慰的是最终都一一克服了,论坛成功举办。王校长的大胆尝试和大力指导,为中大新华举办国际化学术论坛开创了先河,也带领广大师生积累了大型会议的组织举办经验。同时,这次论坛和学校后续举办的大型学术会议,为中大新华师生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对学校“学术强校、质量立校、开放办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方略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七)因高速堵车来的“意外”“有光”学术之旅

2015年1月10日 南粤首个“周有光先生学术展览馆”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成功揭牌开馆

2015年1月10日上午,南粤首个“周有光学术研究展览馆”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成功揭牌开馆。馆内展列了周有光先生110年来“有光一生,一生有光”的传奇人生概貌,来自全国内汉语言界、各大高校领导嘉宾、知名专家学者、教师学生近400人参观了展览馆。关于这个展览馆的建立,原来背后有个“意外”的故事。

之前周有光先生的儿子周晓平来到了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因司机高速堵车来晚了,于是王庭槐校长邀请周晓平逛校园,两人详谈起来。就是这个小小的“意外”,周晓平与王庭槐校长聊起了原来研究经济领域的周有光先生为何最后研究起了文化领域的故事,这也开启了南粤首个“周有光学术研究展览馆”建立的大门。

原来,周有光先生在高中的时候,他的老师告诉他大学选专业就要学“万人敌”的专业。万人敌,那就是指部队,当兵才是万人敌。周有光说我不想入伍。想来想去,他想去学纺织,因为20年代30年代去学纺织是工业救国。他的老师告诉他纺织救不了国,后来他选择了学金融。他毕业时刚好是新中国成立,组织安排他到上海外滩的一个银行做高级职员后辞职。再后来,中央找了周有光去谈,让他去做稽查员,把他调到了中央财政部。在做稽查员的过程中,他觉得这份工作也不是很适合他,因为他发现一旦查出来某个人有问题,那个人就被处理了,他觉得他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之后就再转。他之前写了一篇《拼音字母的故事》,这本小册子很普及,毛主席还专门借了这本小册子去看,看完之后主席对推广汉语拼音很支持。周有光就和当时的拼音改革委员会的几十个人一起把这件事情进行推广——当然,他是里面很重要的一个人。所以到后来跟键盘对接起来,我们打汉字方便了很多,其中汉语拼音对汉语国际化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听完周有光先生传奇的故事,王校长问周晓平:“我们是不是可以成立一个周有光学术研究中心,他也捐一些东西给我们?”于是就开始了学术研究中心的创立之路。原先周晓平跟刘荣海董事长说把所有的东西都捐给新华,后来想想如果把全部的东西都捐给新华,他的家乡会有意见,最后捐出了部分珍贵手稿和书籍,还有一台能长久保存的打字机给新华。王校长说:“这件事情的成功,要感谢刘董事长,以及我们学校的李中生副校长。李中生副校长担任中心的主任,把这个中心建起来。”研究中心建起来之后就想请周有光先生的儿子周晓平进行揭牌,并特意选了2015年1月10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周有光先生的110岁生日作为揭牌日。这个会议最后也成功举办了,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副主任陈小娅,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执行副会长、秘书长王建华,中山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陈春声都共同参加了揭牌仪式。学校还聘请了原中山大学古籍研究所的副所长郭精锐副教授,在学术中心里专职做周有光的学术研究工作。

王校长表示,周有光先生学术展览馆和学术研究中心落户中大新华,希望能在南粤高校掀起周有光学术研究浪潮,激发青年学者、师生的研究热忱;让中大新华师生亲身感受周老“一生有光”的学术魅力,潜心学习研究,传承发扬其学术精神和治学态度,秉承其“从世界看中国”的眼光及经世致用的使命担当,助推中国语文现代化事业繁荣发展。

(八)牵线成功,中山大学作家写作营三次来新华

2015年11月5日 中山大学作家写作营首次中大新华行

中山大学作家写作营是中国首个国际作家写作营,这是写作营在2015年第一次来中大新华开展活动。王庭槐校长介绍道,“这个项目的创始人是中山大学戴凡教授,她是搞创意写作的。我们国内原来没有创意写作,但国外有,国外的这群作家变成她的学术伙伴,所以就打算来中大办一个写作营。在这个过程中,戴凡教授想给那些作家多一点东西去感受中国文化,所以就来了新华,跟新华合作搞了一个活动。”这与王校长一向以来强调的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文学爱好和艺术修养的育人理念正好契合,因此为中大新华与写作营的合作牵线。

在王庭槐校长和戴凡教授的大力推动下,学校相关院系部门认真组织师生参加这个机会难得的好活动,师生参与热情高涨,最后中大写作营的新华行活动举办得非常成功。师生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学到了作家们关于文学阅读、创意写作及英语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戴凡教授也向王校长提到,“写作营的作家来到新华学院后,对我们的学生印象非常深刻:有强烈的求知欲、爱问问题、很阳光,他们很喜欢中大新华的学生。”

王校长回忆起那天的活动:“那次有十几个国家的作家来到新华,白天交流完后,晚上大家一起去华阳湖游湖,活动整体效果非常好。在晚上吃饭的时候,为了搞点气氛,有人提出了每个人都要读一点东西。我当时就读了一首诗,其他人也是一样,每个人都上去读一段自己的作品或者一首诗。有很多作家向戴凡教授反馈,感受最深、最好的是我们学校。这是真实的反馈,正是有了好的开头,之后才有第二届、第三届的写作营中大新华行活动。”

(九)中西两位校长跨洋“煎蛋”之约

2015年4月25日 美国拿撒勒大学Daan-Braveman校长(左)、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王庭槐校长(右)为学生做早餐

如果有人问你:“你吃过学校校长做的早餐吗?”——很多人肯定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奇怪,当然没有!然而美国拿撒勒大学的学生基本上可以回答“吃过!”,而且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仅吃过自己学校校长做的早餐,还吃过我们王庭槐校长做的早餐。

2015年4月25日,王庭槐校长访问美国拿撒勒大学。一到拿撒勒大学,王庭槐校长就去见了拿大的校长,并开始聊合作的事宜。王校长回忆道:“拿撒勒大学的校长是个很有趣的人,他叫Braveman,名字就叫做‘勇敢的人’。合作洽谈快结束的时候,他问了我一句,你会不会有时差?我今晚会给学生做煎蛋,会做得很晚,如果你有时差就可以来吃一下我做的煎蛋,看我们是怎样煎蛋的。”王校长就问起为什么会去煎蛋,拿大校长说他们学校有一个习俗,每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所有的校领导都会进厨房给学生做一次早餐,从晚上十点钟开始,一直派到第二天早上,有学生通宵达旦不睡觉复习功课准备考试的,就可以到饭堂里面免费吃。王校长继续回忆起往事:“我问他要煎多少个?他说400到700个,那天我煎到第五个的时候,就觉得比较热了。第一个的时候我不会煎,我叫他煎给我看。第一个我煎得不好,有点过火,调整一下,第二个就煎好了。”在两位校长很认真给学生做早餐的过程中,很多拿大学生拍了照片,说中国的校长给他们煎蛋,照片在Facebook里面迅速传开了。

煎蛋过程中,王庭槐校长跟Daan-Braveman校长说:“你下次来中国,我做一个中国的煎蛋给你吃。”Daan-Braveman校长欣然答应。后来,Daan-Braveman校长回访,王庭槐校长真的煎了一个蛋给他吃。谈起这次美国拿撒勒大学煎蛋的小故事,王校长感慨:拿大的这个习俗,看起来是件小事,其实反映了拿大学校领导与教师关爱学生的教育情怀,因此这次经历也让他很感动。

(十)中大新华“金柳池”的由来

2017年11月9日 第三届中大国际作家写作营新华行活动上王庭槐校长朗诵原创诗歌《新华金柳池朝夕印象》

因为第一届写作营活动开启了每人朗诵一首自己作品的惯例,王校长说,总读旧的作品不好,所以每年都要写一首新的诗去读。“我去年就答应今年要读一首新的,从答应到今年十月份,有很长时间可以准备,但有空闲的时候老是写不出来,写到10月30日的时候才突然有一点灵感,那天从我们麻涌校区的池塘经过,我想到了一个名字叫‘金柳池’。金柳池旁边,杨柳依依,阳光射过去很漂亮,突然有了点灵感,然后我就写了几句。10月30日写了一半,但还想把一些教育理念和想法写在里面,最后在11月4日那天完稿。”于是就有了这首名为《新华金柳池朝夕印象》的诗歌。从此,格物楼前的这个未名湖也有了自己的名字——“金柳池”。

王庭槐校长将自己从教35年来的教育情怀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寄情诗中,字字句句饱含着对中大新华学子、对青年教师的爱与期盼。“我希望学生们成长在阳光下,期待学生们能在有无悔的大学岁月;同时也期待教师们能培养学生时能无悔于心,无悔于教师这一阳光事业。”

《新华金柳池朝夕印象》诗歌中英文版本

伴随着诗歌的朗诵完毕,王庭槐校长的中大新华故事分享拉下帷幕。

正如我们的王庭槐校长说所说:“每个学校都在积累它的一些故事,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中大新华故事,只要你加入到中大新华这个大家庭中,参与到培养下一代事业接班人中,总会有一些往事会成为你心中的故事。”

王校长对过往的中大新华故事的回忆与分享,正是对“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的最动情的践行,激励着中大新华人在故事中收获感动,在感动中得到启发,在启发中不断前行。

二、万娟娟老师讲述中大新华故事:因热爱而坚定,因参与而精彩

法学院万娟娟老师与师生们分享自己的新华故事

法学院的万娟娟老师作为“十年服务奖”的获奖代表上台发言,分享了她与中大新华的故事。

万娟娟老师带着微笑回忆起十年前初到新华的场景:“我坐着公交沿途周折一个半小时来到广州校区面试,那是2007年广州温暖潮湿的四月天,校道上的小树杈在雷雨中飘摇,我在想你们什么时候能长大?后来接到人事处打来的录用电话,我高兴得马上跟家里和导师作汇报:‘我以后是大学老师了!’我也依然清晰地记得,我上的第一节课讲的是中国宪法,课堂上有57个学生,当时就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不再紧张呢。”而前几天接到人事处通知此次将作为获奖代表上台讲话时,万老师不禁感慨十年一瞬,才发觉原来自己的人生已到了该有回忆和故事的阶段了。她感叹道:“中大新华是我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十年来我参与并见证了法律系一路发展的历程,无需堆陈华丽的辞藻来表达我们这一批坚守新华学院十年以上的‘老人们’的心境与感触。”

回顾过去,万老师深情地为自己的十年新华岁月作了一番精彩总结:“尽管我们也曾为学校发展初期的艰难和困顿而彷徨,但凭借着对讲台的热爱,对自身选择的尊重,当我们投入到集体事务中,紧跟学校发展大潮中涌现的契机,一路走来,自然会形成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强烈的归属意识。我的故事可以概括成两句话——因热爱而坚定,因参与而精彩!我相信使命感会驱动我不断向前,变得更好,和我们的中大新华共同成长。”

[中大新华故事家简介]

一、王庭槐王庭槐,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校长,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副理事长,国家精品课程“生理学”和“实验生理科学”课程负责人、国家教学团队“实验生理科学”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教学管理研究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理学会循环生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柯麟医学教育基金会副会长;广东省生理学会理事长;国家规划教材《生理学》主编,《生理学通报》主编。

长期从事医学教育,在医学教育与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5次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0多次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及其他多项奖项。

二、万娟娟万娟娟,法理学博士生,讲师,武汉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法理学。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办公室主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十佳教师”。兼任广东省法学会金融法学研究会理事,房地产法学研究会理事,广州市白云区劳动争议仲裁员,全国独立学院法学教育协作机制,常务理事。在《社会科学报》、《海洋开发与管理》、《天中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法理学》、《宪法学》、《劳动法学》等六本全国法学基础教材,并主持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法理学》课程建设等科研项目。

宣传与新闻中心供稿

文字/钟婉 杨佳妮

图片/李波 姚沛涵

录音整理|中大新华记者站 詹礼标 黎子颖(实习)

审校|刘英

责编|钟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