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十二载,弦歌不辍奏华章。2017年11月20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校迎来了12周年校庆。为认真回顾中大新华的创业历程,展望中大新华的发展前景,凝聚广大师生和校友的智慧与力量,学校在11月至12月校庆期间在全体师生和校友中开展“我是中大新华故事家”系列讲座,讲述“有情怀、有温度、有力量”的中大新华故事,凝聚全体中大新华人的智慧与力量,激励中大新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建成具有中国岭南特色的知名现代化应用型大学的“中大新华梦”而同心筑梦!
12月7日,我校首任校长张纯祥,我校原党委副书记、公共管理学系原主任陈荣冠,校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原主任石云风三位中大新华元老应邀在我校东莞校区开展了“我是中大新华故事家”系列活动之“抚今追昔,饮水思源”的故事会。本次活动由杨卫华副校长主持。
张纯祥教授向同学们讲述了创办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初衷
张纯祥教授是土生土长中大人,在退休之际,参加了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筹办工作,在2005年6月被聘任为首任校长。对于学校的办学初衷,张教授认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是以新的办学模式开办的独立学院,融合了中大母体学校的管理经验、师资资源及优良学风和利用民间办学资金和机制的优势。当年李延保书记要我们参加办学的同志有好的办学理念,跳出公办大学的框框,把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办成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张教授认为,为中山大学办学和离退休教工做工作是有意义的,因此,决定参与这项艰巨的办学任务。
关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张教授认为,学校开办之初就提出了传承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校训和优良学风,继承中大“包容、开放、创新”的大学精神和人心向学的优良学风,把学校办成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构建专业结构合理,设施良好,对外开放,培养实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技能,显个性,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就严格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一年级80篇作文,二年级6篇书评,三年级一篇学年论文,四年级毕业论文。学校的老师们都认真地批改每一篇作文,最让他感动的是,有位老师工工整整写了近3000字的作文批语,比学生的作文还要长……
2005年9月3日上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筹备工作总结暨教职工聘任仪式大会在学校教学楼D101阶梯课室举行。
2005年9月3日上午,学校首任校长张纯祥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筹备工作总结暨教职工聘任仪式大会上为教职工颁发聘书。图为学校首任校长张纯祥(左)为教学督导组组长潘琪(右)颁发聘书。
回忆学校开办之初,张教授还提到当年遇到的三大难点:一是学校开办的筹备时间很短,学校只能与广州大学南粤专修学院共用一校区,除学生宿舍和课室外,语音室、实验室、体育场地、图书馆和网络设施等都还亟待建设完善。学校必须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和在花费不大的情况下,建设必须的语音室和实验室,联通各办公室、计算机室和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网络,并且完成光纤与中山大学本部的校园网相联等工作,所遇到困难是很多的。二是办学经费主要依靠学费收入和合作方投资,只能把有限的办学经费用在教学上,其他支出要尽量缩减,学校开办仪式是极为简朴的。三是在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前提下,必须在短期内找到合适办学的新校区。经过多方努力,终于2007年5月选址定为东莞麻涌。
虽然办学中遇到许多困难,但在中大新华人的共同努力下所有的困难都被克服了,充分体现了中大新华人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开拓创新和创业的精神。
谈起对中大新华的学生印象,张教授肯定地说道:“虽然我们的学生高考录取分数与中大学生不在一个档次。但也应看到,学生的高考成绩不一定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我们的学生在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与外界沟通协调的能力都比较强。我校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广州各大医院工作均受到好评,便是很好的例证。此外,学校建立初期,中大新华学院有多届毕业生必须通过中大的三门学位课的考试才被授予中大学士学位证书,但他们最终获得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占总毕业人数83%以上,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经过中大新华人的不懈奋斗,今日的中大新华已走上高速发展快车道,成为横跨穗莞两市的万人高等学府,已逐步凝练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已培植了一批品牌专业。
张纯祥校长引用李书记的话,“中山大学是一所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的公办大学,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是一所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应办出自己的特色。我不说一年后,10年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办得怎么样,而是100年后,甚至300年后来看,可能成为中国名校,中国的哈佛。我们所做的事是很有意义的,都会载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史册。”
张纯祥教授寄语中大新华学子:大学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最佳学习阶段,它会教你怎么驾驭自己的人生。希望同学们做到品德、知识、思维、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努力成为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毕业后,为母校争光,为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陈荣冠:办学初,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政治教育是一大难题
我校原党委副书记陈荣冠讲述办校初如何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2005年是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创办的第一年,也是学校开始艰难探索的第一年,一切都在摸索的过程中。
陈荣冠教授说,刚办学的那个阶段,学生的思想工作和政治教育是一个大难题,同学们对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定位理解不够明确。
比如:新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位家长和学生一直来找我说要转到药学专业,
我说:你为什么要转专业啊?
那位家长理直气壮地说:来公共管理学毕业后不知道要干什么?如果转去药学专业读书,毕业后还能出来开个药店,赚钱!
我就跟这位家长和同学说:你们来我们公共管理学系读书,毕业后就是管那些开药店的!
后来他们一想也觉得很有道理,就没有转专业了。
陈荣冠教授以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述了这个故事,引出了问题的所在——思想教育工作的不足,导致学生与家长对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对就业没有充分的理解。
陈荣冠教授就此提出了高校学生应该清楚的4个问题:
自己未来想做什么?
自己应有什么就业条件?
自己现有什么就业条件?
自己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石云风:中山大学是如何与广东东宝“谈恋爱”的...
我校校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原主任石云风讲述了中山大学与广东东宝集团的“恋爱故事”
石云风主任用风趣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中山大学是怎么样与广东东宝集团谈恋爱的。他谈到,中山大学离休和退休协会有一个任务,就是搞教育。因为我们都是从教育行业退下来的,对这方面有经验和能力,李延保书记建议把协会老教授、老教师们创办的中大颐园培训中心(即中大颐园学院)独立出来办学,恰好教育部颁布《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这是一个珍贵的契机,更是一个转型的出路。
万事开头难,为探求自主办学路径,谋求民办教育发展,老教授、老教师们开始为创办独立学院而忙碌奔波:寻求合伙人(投资人)、寻找符合办学条件的土地及教学设备,准备申报创办的相关文件……2004年中山大学正式向教育部提出申请。
谈到校区选址的故事时,石云风主任说:“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成立筹备小组一开始在挑地(办学地址)的时候选中了广州东圃的800亩地,但后来这块800亩地拿不到了,几次奔波后最终确定了天河区龙洞校区的选址,并确定了办学场地。”
冲破重重困难。2005年5月9日教育部函复广东省教育厅(教发函〔2005〕68号),同意中山大学与广东东宝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试办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同年9月完成首次招生,学校迎来首批724名学生报到。
石云风主任总结道,虽然起步困难,但我们学校的发展势头仍然迅猛,当初筹备的困难都成为了学校如今发展的土壤。如今我们正一步步坚定地走向着独立学院中的前列,势必成为他们当中的领头羊!
学校党委周云书记为三位中大新华元老赠送纪念杯
左起:杨卫华副校长,首任校长张纯祥,周云书记,原党委副书记、公共管理学系原主任陈荣冠,校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原主任石云风
周云书记向三位建校元老赠送了纪念杯并作总结讲话。她谈到从03年开始申报学校到如今正式办学已有十二个年头。在这十二年里面,我们从全国独立学院中脱颖而出,绝对不能忘记当年办学时候的艰辛。如今我们要学习前辈们的奉献精神,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过程中,始终要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能力,更要始终不忘对中大新华的初心。
三位建校元老一直见证着中大新华的发展,提醒着在座的各位师生“建校不易,且行且珍惜”,不要忘记今日的辉煌来自前辈们曾经的贡献。
吾校矗立,蔚为国光。中大校歌里面的字字句句提醒着我们,立校自强,为国争光。十二年峥嵘岁月,一路走、一路坎坷、一路盼,终于盼来了今日的辉煌。
这十二年光阴,满满都是回忆,只要你在,我们就会有故事。
他们亲历的是中大新华创办的故事
我们续写的是中大新华现在和未来的故事
中大新华故事家为你讲述中大新华人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故事
文字 | 李波 黄要武 司徒泽怡 黎劲聪 王楷莉
图片 | 李波 卢梓聪 杨悦
录音整理 | 潘雪欣 李妍 刘绮诗
编辑 | 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