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广州新华学院招生网
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第五季中大新华故事家]12th校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听中大新华三位男神讲成长故事

2017-12-28 00:00:00 

风雨兼程十二载,弦歌不辍奏华章。2017年11月20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校迎来了12周年校庆。为认真回顾中大新华的创业历程,展望中大新华的发展前景,凝聚广大师生和校友的智慧与力量,学校在11月至12月校庆期间在全体师生和校友中开展“我是中大新华故事家”系列讲座,讲述“有情怀、有温度、有力量”的中大新华故事,凝聚全体中大新华人的智慧与力量,激励中大新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建成具有中国岭南特色的知名现代化应用型大学的“中大新华梦”而同心筑梦!

第五季中大新华故事

12月20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我是中大新华故事家”系列活动之“同心筑梦共成长”经验交流会在广州校区举办,特邀信息与网络管理处处长李伟林、管理学院教师武亮、中国语言文学系辅导员老师杨帮琰分别与新入职的教职工以及师生代表分享了他们在中大新华的成长故事。

\

经验交流会现场 李波摄

李伟林:我与中大新华的12年

学校从2005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二载的风雨,李伟林陪伴了中大新华十二载,也服务了中大新华师生十二载,见证了中大新华一天天发展与壮大的点点滴滴。

\

李伟林处长作《我在中大新华的服务之心》主题分享 李波摄

我在校办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2005年学校初创时,李伟林入职校长办公室,当时的校办只有石云风主任、丁艮平副主任和他,“三条枪”一同撑起了整个校办的工作。就这样,李伟林开始了他在中大新华的服务之路。

十二年前的中大新华,行政办公系统还没有完善,统计工作、人事工作、招生工作、网站管理……各种各样的事情都会汇总到校办。面对繁杂的工作,李伟林养成了每日一记的习惯,后来更是自主开发了一个OA系统来协助自己办公。后来,为了简化人事招聘工作,他还开发了“简历填报筛选及表决票打印系统”,并通过这个系统登记打印了一千四百多人的简历信息。

翻开十二年来的工作邮箱,往日的点滴纷纷涌现:用word文档编辑和排版的第一份简报、第一份军训快报、第一份招生简章、第一本学生手册;用4个晚上的时间制作出的第一版迎新系统;破解直播软件解决在四个教室同步直播入学典礼的难题;将印刷多了的录取通知书制作成背面各不相同的个人名片;带学生申报课题……回忆起在校办工作的三年忙碌时光,李伟林表示他很愿意做这份工作,因为这让他很有成就感。

从校办到网络中心的“如鱼得水”

2006年,取得高级工程师技术资格的李伟林,一直在忙碌着校办的工作,虽然也负责网络管理,但由于没有在网络部门工作,因此并没有被学校聘请为工程师。直至2009年,李伟林正式调任网络中心。

进入网络中心之后,因为有专业背景作为支撑,李伟林感到如鱼得水,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根据中山大学的逸仙时空BBS,组织学生开发了属于中大新华的BBS;筹备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对接了浦发银行,实现校银圈存;受教育厅委托负责“两学”证书管理系统开发;率先在广东省启用双认证上网模式;联合教务部门设计考场编排软件;自主开发网络使用申请和代扣费应用系统……

2011年,是李伟林在学校工作12年当中最艰难的一年,回忆当初,他感慨道:“从2011年开始,我就开始大把大把地掉头发。”当年安排在广州、珠海的四个临时教学点同日迎新,使用的就是李伟林领衔设计开发的迎新系统,但由于四个校区的网络不同,他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此外,学校在四个临时教学点的学生在2012年1月回迁东莞新校区前必须要解决学生校园卡与自动化系统对接的问题。在那期间,李伟林因此经常到凌晨四点都睡不着觉,一躺下就想到学生到饭堂之后可能出现刷卡吃不了饭,回宿舍用不了水用不了电等情况。直到学生顺利回迁东莞新校区之后,他的工作节奏才慢慢步入正轨。

我们的信息化自主研发之路

自2013年以来,李伟林带领同事走上了信息化自主研发之路:对学校的网站进行改版,自主开发全套网站群系统,将以往五颜六色的网站色调统一调整为墨绿色即“中大绿”,如今依然在新华学院得以承续;在校园一卡通系统基础上开发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让老师、学生在宿舍里面使用网络、连接无线网络、登录OA系统,都可以使用同一套系统帐号;同时,一系列的工作也铺展开来,微信公众平台上线、建设Fab-Lab创客中心、迎新系统移动版上线、工行合作投入校园信息化项目、承接广州科技局重大项目,等等。

2016年,在学校领导的策划指导下,信息与网络管理处着力打造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全景漫游系统,并于2017年进行了更新,目前已经有了18W+的访问量。2017年,信息与网络管理处对核心业务进行联动整合,引入中山大学公文呈批系统并二次开发权限管理子系统、建立银行—财务—教务系统集成网、开发中秋福利券发放应用、开发定制版投票系统等等。

回首往昔,中大新华已走过十二年的峥嵘岁月,学校的网站和网络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每一次进步都可以看到李伟林和他带领的团队不懈奋斗、努力工作的身影。李伟林回顾自己12年来的成长,不禁感慨:“现在的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武亮:教学“无研不欢”,案例“无处不在”

2013年8月,武亮老师入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学院,开始了他与中大新华的成长故事。

\

武亮老师作《教学与科研心得体会》主题分享 李波摄

武亮擅长案例教学,通过分析案例,提高了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了理论的理解与应用能力。2014年武亮无意中看到一则关于“霸王集团连亏四年,凉茶业务遭遇“滑铁卢”已停产”的报道,他由这篇报道开始挖掘,分析霸王集团经营不善的原因,并结合这个案例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由于对品牌不陌生,只是换个角度来理解品牌,学生积极性很高,相互交流经验并用手机进行网络搜索相关信息,课堂信息量远远超过我课前准备的内容。”回忆起这次案例教学的成效,武亮一脸欣慰。在2015年的学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中,武亮就以品牌构架组合设计中的霸王品牌案例分析作为主讲内容,最终获得了二等奖。

在案例教学中,好的案例是达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同时由于市场营销环境具有变化快、不稳定、不可逆等特点,武亮选择的案例一般都具有典型性、真实性和时效性,通常是选择当年或近年发生的事件采编成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案例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参考借鉴。

在专注教学之余,武亮的科研也做得风生水起,近三年以来主持项目4项,参与项目多项,发表论文7篇,其中核心论文5篇,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项。他特别关注当前专业前沿的热点知识,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将自己的研究申报科研项目,并在期刊上发表研究的成果。

武亮关注到在2014年的5月18日,顺丰的518家实体店“嘿客”同时开业,成为当日全国各大媒体报道的热点事件。然而,顺丰速运的嘿客模式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从2015年的6月份开始,已经在上海、深圳出现了嘿客关门改为顺丰家的现象。从这一现象入手,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对广州顺丰嘿客的实地调研,武亮对顺丰速运布局嘿客动因、模式与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其经营困境的四大原因,对顺丰速运的转型提炼出可以借鉴的经验对策,就此主题撰写的论文发表在2016年第6期的《企业管理》杂志上。武亮表示,通过研究项目促使他更深入地分析社会现实问题,并尝试在原有理论和实证分析上做出一些突破。

在进行专业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武亮还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因为专业课题中很多企业涉及到的现象和问题对创业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他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研究,发现同学们在创新创业中的困境,为困境的突破提供有益的对策建议,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目前,武亮已主持了三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其中两项已经顺利结项。研究主题都是围绕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展开,很多研究结果都已经被应用到了对同学们的创业项目指导上,也取得较好的成果,其中有两个大学生的创业团队分别获得了2016年广东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的银奖和铜奖。

武亮表示,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自己最大的收获与感触在于:“通过案例教学,活跃课堂,增进理解,涌现新课题;通过科研写作,加强理论,丰富课堂,促进了教学。”

对社会上种种现象,武亮总是有着一双发现其中奥妙的“慧眼”,这与他敏捷的思维和对社会观察的细腻是分不开的;同时他还把社会发生的事件结合知识点,引入到教学科研中来,通过自己的知识整合传递给学生,这与他扎实的教学科研功底更是分不开的。心中有学生,处处有知识,武亮就在这种积累中逐渐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案例教学与科研之路。

杨帮琰:我是与生为伴的杨导!

分享会上,杨帮琰一开始便给听故事的人留了一个悬念——“我和学生????的那些事儿”,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好奇。

\

杨帮琰老师作《我和学生????的那些事儿》分享 李波摄

杨帮琰引用三个最经典的哲学问题之一:“我是谁?”提出他对自己的定义:一名辅导员,一名学生辅导员!

作为一名学生辅导员,杨帮琰与学生有着深厚的情谊,在他心中有着几个记忆深刻的“快乐”时刻。“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杨帮琰在学生面前不仅仅是一位辅导员,还是学生的“知心朋友”。

杨帮琰知道,对于新生来说,从一个十分熟悉的地方,来到一个都是陌生人的陌生环境,作为他们接触的第一位老师,辅导员的作用显得很重要,因此开好第一次新生班会也很重要。在一次新生班会上,他问了学生们这样一个问题:“今天大家都是远离了自己的家和亲人,来到了‘遥远’的广州异地求学,是不是曾经躲在被窝里想起自己的父母,偷偷地哭?”话毕,现场就有两名学生落泪。杨帮琰细心、暖心的话不仅取得了新生的共鸣,也从细微处帮助他们抒发了情绪,从而能使新生更积极的去适应大学的生活。

杨帮琰长期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学生以后的就业考虑。很多的中文系毕业生都清楚,杨老师是一个“见人就抓”的人——对着那些考上了好的工作单位的学生就眼睛放光,总想着从这些学生身上“压榨”一些东西出来。

在工作的摸索中,杨帮琰创办了“毕业生反哺计划”之“就业小微座谈会”,邀请这些考上好单位的“前辈”回来,和师弟师妹一起分享经验。在杨帮琰的努力下,这逐渐形成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个传统,师兄师姐乐于分享,并纷纷向单位争取给师弟师妹应聘的机会,让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一句真诚的“老师,这种小微座谈会很好,让我感觉自信了很多!”就足以让杨帮琰感到欣慰。他默默地付出,希望每个学生都有个好的未来,学生们用一张张笑脸和他分享收获的喜悦,便是对他最大的回报!

辅导员是学生们的“班主任”,管理着他们学习上的大事;更是学生们在学校的“大家长”,无时无刻不关注着他们生活上的小杂事、每时每刻都关心着他们情绪上的小变化。学生出现紧急情况,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辅导员。在一个秋天,深夜快十二点的时候,杨帮琰接到一个紧张的电话:“杨老师,我们系有个女生在宿舍乱砸东西,麻烦你过来看一下!”杨帮琰便立刻穿上衣服赶去查看情况。了解情况后,他与该女生耐心地谈了两个多小时,稳定她的情绪,更在第二天,细心地与她再谈了两个多小时。类似这样紧急的事情,杨帮琰每次都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细心、耐心地指引学生调节情绪,站在朋友的角度去关心学生。

“老师,我觉得您的工作,比重点大学的老师做得都好。”这句话是一位刚应聘完的学生给杨帮琰的诚意评价,这无疑是对他最大的认可和鼓励!杨帮琰有个非常好的工作习惯:按月提前把学生即将要面临的事项通过QQ群、群邮件的方式告知学生,比如公务员报名前,把毕业生档案管理部门、学位类型、毕业时间等告诉学生。这些举动令学生很多时候可以安心在外求职,系里远程帮他们办好大部分的事情。杨帮琰不仅尽职,更是尽心尽力帮学生解决绝大多数事情,替学生省去不少“麻烦”!

在自己回母校参加本科同学聚会时,杨帮琰在读本科时的辅导员老师分享一个“道理”:“作为老师,我们总得有一样东西是值得学生信服的!”随后,他跟杨帮琰分享了他曾经从华师的石牌校区跑步去大学城校区的事情,这显然是很多人不会做或做不到的,所以只凭这个,他让很多学生目瞪口呆,信服他的教导,同学们管他叫“沈导”。这件事对杨帮琰触动很大,所以他也让学生叫自己“杨导”,他对此这样解释:“其他辅导员老师,年龄较轻,叫‘哥’‘姐’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贴近学生的生活,做学生的兄弟姐妹或者朋友。我年龄较长,而且我认为辅导员,重在‘导’,做学生的人生导师,这个称呼也正符合了我对自己的定位和要求。”

杨帮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个良好的榜样,与学生的关系“亦师亦友”,不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还是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更是温暖学生的“大家长”。

杨帮琰用自己深深的情怀温暖感动着学生,在他心里,他时刻牢记着他是一名学生辅导员。大爱常是“润物细无声”,那些点滴的关怀曾经也将继续温暖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中大新华有“杨导”、“李导”、“王导”……他们的默默付出,正是在用爱的和弦,不断奏出关于中大新华师生的美好乐章。

\

周云书记作总结致辞 李波摄

周云书记在听完三位老师的故事后表示,现在中大新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众多位老师的辛勤努力和奉献。她同时指出,我们的学校虽然属于民办性质,但在广东乃至全国的民办教育中都稳据了重要的一席,享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每一场‘中大新华故事家’活动,都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中大新华办得更好?十九大之后,教育强国战略、教育优先发展等政策,都为高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良好机遇发展学校。”最后,周云书记希望教职工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铭记中大新华未来的目标——第二个十年目标,前五年,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位居全国同类高等学校前列的独立学院;后五年,建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大学。这也是我们从今年开始需要着力奋斗的一个方向。第三个十年目标,建成具有中国岭南特色的知名现代化应用型大学。

\

许淑锐副校长担任主持并讲话 李波摄

许淑锐副校长主持活动并在讲话中指出,作为中大新华教育事业的一份子,大家要有一个服务的大观念,无论是老师还是管理层,服务的对象就是学生,学生就是学校的主体。“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存在的必要性,也没有管理层的存在,这两个层面的存在,就是为学生服务。老师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服务管理工作是我们每个老师都要时时刻刻牢记的初心,希望老师们在纵向做到更深,在横向做到更厚。”许淑锐还把中大新华比喻成了婆家,把新入职的教职工比喻成新媳妇,生动形象地指出了中大新华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最后,许淑锐提出,希望新老师能够在中大新华这个平台里,发挥自己所长,阳光精彩地成长、成就不一样的自我。

\

周云书记(右二)为三位教师代表颁发“中大新华故事家奖牌” 李波摄

我们都是中大新华故事家

听完了三位老师分享的故事,在场的老师们也深有感慨,在互动环节几名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中大新华故事。

宣传与新闻中心副主任 刘英:新入职时辗转三地的不平凡

\

刘英老师发言 黄欣然摄

我是2011年入职的,认识李伟林处长很多年了,特别是他讲2011年的故事,印象也特别深刻。那时候我刚毕业到学校上班,也作为一名新人就“临危受命”担当起校长办公会做会议纪要的工作,第一次接触这么“高大上”的场合以及严肃而不失亲切的校领导们,让我有了很好的学习机会。1个月后,我辗转到中大珠海校区临时教学点干起了办公室秘书工作,在那里感受到了母体学校浓郁的学习氛围,机缘巧合中又多了一个好的学习机会。三个多月后,随学生一同回迁至东莞校区,那种归属感不言而喻,从此在东莞校区开启了6年的工作之旅。这6年,从校办到宣传与新闻中心,都是人少任务重的部门,非常非常忙碌,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没有瞎忙而是在不断成长,始终保持对学校工作、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活力,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也希望未来能保持新入职时投身中大新华教育事业的那份初心,在工作中继续锻炼、学习,与中大新华共成长。“正因为亲历了2011年至2012年新入职辗转广州校区、珠海教学点、东莞校区三地的不平凡,才加深了我对中大新华的认知、情结,才有了对爱岗敬业一个质的飞跃,这种不言之教、不言之情才深入到了骨子里,汇聚成特别能吃苦担当的韧劲儿!”刘英分享道。

外国语学院 王文婷老师:三个情景让我融入了中大新华这个大家庭

\

王文婷老师(右二)发言 李波摄

我是今年十月初才入职的,虽然我没有很长的故事,但是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中大新华这段时间几个印象深刻的情景。第一个情景是,我刚刚入职的时候,要跑遍每个部门进行报到。去到每个部门的时候,每个部门负责人都是带着微笑的,说话的语气也是比较轻柔的,这让我感到非常亲切。还有一个情景是,我们新入职的老师要去到东莞校区开会,会后外国语学院黄继炎副院长担心我们不知道在哪里坐车,便亲自把我们送到校车点,一路上也有说有笑。领导同事们的细微举动,拉进了老师和老师之间、普通老师和领导之间的距离,对于我们这些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更是倍感亲切。第三个情景是,有一天我下课,人事处的李觅老师看到我,他说“王老师你怎么总是笑眯眯的,你是不是有什么喜事?”其实我每天都是带着这样心情去上课的,其一是因为前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举动让我觉得如沐春风,其二是因为看到了这么多可爱的学生,我希望带着愉悦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另外一个印象就是,我在新华的这几个月里,见到学校举办了很多场讲座,学校尽所能地给新入职的老师提供资源和平台。所以作为一个新入职的老师,我心存感恩,希望自己以后在工作当中更加努力去回报学校,也希望我们的发展能够对学生起到更大的帮助。

公共管理学院 官心:看来!我与中大新华真心有缘

\

官心老师发言 黄欣然摄

我是今年七月份面试进来,九月份在东莞校区正式入职。其实我能够来到新华学院是一个特别有趣的经历,当时我并没有投简历到这边,但是我却收到了公管系刘秘书的电话,她用非常甜美的声音和我说:“有个面试的机会,要不要来这边尝试一下?”因为时间方面的冲突,非常可惜当时没有过来面试,但后来再咨询了人事处的李觅老师,获得一次机会进行了试讲。

进入了学校之后,公管学院安排了我教一些公选课和限选课,授课的对象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大三大四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学院里不同的老师,相对会比较喜欢资深的、能力强的、有魅力的老师。作为一个新入职的老师,我一开始很担心学生对自己的看法,让我很感动的是,我被学生接纳了,他们给予我很大的包容和很大的信任。当时有一节课,我给学生们一些小纸条让他们写下对我上课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写了对我的认可和很多鼓励的话,还将正方形的纸片折成了爱心、纸鹤给我。因为我刚入职,所以经常去听一些资深的老师的课,听课时发现有个别老师可能会在一些专业名词或是一些知识概念上与我的理解有出入,我在课后跟他们探讨的时候,这些老师都非常谦逊地接受了我的一些意见,并且及时地跟学生去修正。我被前辈老师们这种求知求真的精神、谦虚向学的态度所感动,这种教学氛围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老师而言都是受益匪浅的。

我们想对中大新华说……

\

大家一同观看《中山大学新华学院12周年校庆师生祝福语》 李波摄

为了庆祝学校12周年校庆,分享会上还播放了提前录制的《中山大学新华学院12周年校庆师生祝福语》的视频,并安排了现场演奏节目,让更多师生一起感受校庆的喜悦。让我们跟着师生祝福的话语,走进他们心中的中大新华故事。

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 徐文俊

从2007年至今,我陪着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一起走过了十年,同时新华也见证我艰难创业到茁壮成长的过程。这十年里,收获了很多欢笑与感动,这既有来自磅礴而有朝气的学生,也有来自与我一样热爱教育事业的同行,我们一起筑造我们的新华梦。在“质量立校、学术强校、特色兴校、开放办校”十六字发展方略的指引下,我们不断探索改革与创新,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各项办学的成果指标,在全国排名不断靠前。不忘初心,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相信新华学院明天将因我们的努力而更加美好。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十二周年生日快乐!

法学院副院长、法学院党总支书记 李岚

中大新华十二年的历程已经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作为新华人我们要凭着归属感、使命感去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我们要用自己的奋发和努力让走过十二年的新华呈现新的辉煌,要让中大新华的风采像展翅的大鹏迎风翱翔。

外国语学院 欧衍伽老师

年华似水,光阴似箭,转眼间,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迎来了十二周年的华诞。我入职新华已有七年多,作为一名新华人,回首往昔,见证了东莞校区从无到有,从一片香蕉地,变成现在美丽的校园,我为新华感到骄傲。在新华工作的这些年,我心怀感恩于学校领导的栽培,也密切关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展望未来则心存感激,我愿与中大新华共命运同进步。

护理学院 麦剑荣老师

新华学院有中山大学作为坚强后盾,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校园环境十分优美,学校师生朝气蓬勃,创新氛围非常浓郁。作为新华人,我非常热爱我的学校,热爱我这份工作,热爱我的同事,热爱我的学生。在新华学院十二周岁生日之际,衷心祝愿我们的学校蒸蒸日上,越办越好。

15级药学院 陈均浩同学

12周岁是青春的象征也是活力的代表,在此我想对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说:“祝您12周岁生日快乐,祝您越办越好,越来越具有特色,越来越具有活力。”

14级资源与城乡规划系 孙骜同学

中国需要清华,也需要新华。祝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十二岁生日快乐,祝各位老师工作顺利,同学们学业有成。

\

萨克斯独奏《查尔达什小协奏曲》 黄欣然摄

\

美声合唱《勿忘初心》 黄欣然摄

\

扬琴独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黄欣然摄

■主讲人简介

1.李伟林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信息与网络管理处处长,中山大学软件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网络工程师、IBM SOA认证工程师。近年来发表专业期刊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4篇,EI和CPCI论文各1篇),独立软件著作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主持或参与省级、校级科研项目10余项。带领学生参加“挑战杯”、“蓝桥杯”、“全国物联网创新大赛”、“穗港杯”等国家级、省、市级竞赛获奖三十余项。

2.武亮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管理学院教师,广东财经大学管理学硕士,讲师。近年来主持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1项,其他省校级项目3项,参与编写专著与教材3部,发表论文10余篇,2017年获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十佳教师”,2016年入选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首批“百名骨干教师计划”、“教学名师培育计划”,2014年获中山大学新华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2012年获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获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等荣誉。

3.杨帮琰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党总支委员,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讲师。长期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参与编写著作9部,发表论文5篇。曾获广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中山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十佳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员等二十多项荣誉。

中大新华记者站供稿

文/曾惠琳 李文慧 江晓萍 詹礼标

图/李波 黄欣然

录音整理|徐诗瑶 钟婉珊 张怡

审校| 刘英

责编| 杨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