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广州新华学院招生网
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新闻 >> 正文

王庭槐校长出席医学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制作与应用培训暨人卫慕课课程建设与应用交流论坛并作学术报告

2018-04-23 00:00:00 

4月14-16日,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协办、海南医学院承办的“医学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制作与应用培训暨人卫慕课课程建设与应用交流论坛(2018年第1期)”在海口举行。教育部、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人民卫生出版社、海南医学院的有关领导及相关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来自全国80余所院校的近400名教师参会。

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王雪凝到会致辞。他指出,人卫慕课将继续在慕课领域的探索,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推进跨区域跨学校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深化医学教育改革。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张庆国调研员高度肯定了人卫社和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近几年不断推进在线课程建设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并对会议给予高度评价,指出这是全国首次在医学这一个垂直领域举办全国性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培训会议,希望各个医学院校能继续打造建设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作用强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论坛特邀来自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山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及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等著名专家学者围绕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应用、在线课程的建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要求及医学类课程建设的特点和设计要素等做了全面分享和实践经验的介绍。

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山大学教授、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副理事长、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校长王庭槐应邀出席论坛,并作题为《医学在线课程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学术报告

在论坛学术报告环节,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校长、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王庭槐应邀出席论坛,并作题为《医学在线课程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首场学术报告,拉开了本次论坛学术报告的序幕。

身为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副理事长、国家精品课程“生理学”和“实验生理科学”课程负责人、国家教学团队“实验生理科学”负责人,王教授首先向医学教育同行们抛出“我们为什么要建设在线课程?”这一命题,他借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2018年1月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指出,建设在线课程的重大意义在于“教育改变人生、网络改变教育”,同时也正面临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探索给中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提供了重大机遇。”的重大机遇。

谈及“中国的在线课程建设与世界发达的高等教育强国正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发展现状,王教授分析了国内外在线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其中,2012年,Coursera、 Udacity、 edX三大在线平台的兴起,标志着西方慕课元年的到来;2013年,中国迎来慕课元年;2014年,人卫慕课成立标志着中国医学慕课元年的到来。

王教授从医学在线课程建设现状、问题与挑战、发展趋势三个部分展开报告,并提出“机制、平台、课程”是在线课程建设的三要素。

第一,机制要素包括国家战略、高校及高校平台三个层面。国家战略层面,自2015年4月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来助推和规范我国在线课程建设。2017年,教育部启动首次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工作。来自全国的1383门在线开放课程参加了评选,最终有490门课程入选,医药类课程78门。这是对 2013年来中国慕课建设与应用的一次“体检”,为全国在线课程的建设树立了标杆。今后,国家将紧紧围绕两个支点(即提高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公平),来进一步推进在线课程的建设;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为重要手段,来服务于三个“一流”(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建设目标。国家在如何做方面已经作出战略部署:一是建立一批一流课程(两个一万门),即到2020年,教育部要认定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7000门线下精品课程,并推出1万门线上线下省级一流的精品课程;二是建立一流的课程标准,即制订中国的在线课程国家标准,力推成为国际标准;三是在“建、用、学”上下功夫,即加大力度促进更多教师建好课、用好课,推动更多学生学好课;四是做好相关配套制度跟进,即推进“建、用、学”的制度建设,努力建立和完善慕课的学分管理制度保障。高校层面,27%的高校将MOOCs作为学校重要战略,而34%的高校没有制订MOOCs的相关战略,39%的高校对MOOCs持观望态度。高校平台层面,部分高校与课程平台合作已制定或正在积极探索制订《在线开放课程设计与制作规范》、《开发流程》、《知识产权处理》等多种规范;不少高校都已建有课程中心,形成申报、开课、评价的流程;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的部分成员高校已经将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融入本科教学计划;而一些地方高校受经费、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等制约,尚未启动“建课”,仍以“用课”为主。

第二,针对平台要素,王教授以2012年Courser、Udacity、edX三大国际在线平台的兴起标志着“西方慕课元年”的到来为例,分析慕课与身俱来的大规模、开放性、在线的特点,决定了平台的重要性。同理,2014年11月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官方平台——人卫慕课平台的上线同样助推了中国医学慕课元年的产生与发展。他结合国内外主要课程平台的现状分析说,2013年至2018年是国内外各慕课平台快速发展的关键几年,在平台未成熟之前,由于资本市场的参与,不少平台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平台近年来都把着力点放在收费的“学位课程”、“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建设上。但平台上传统的课程资源和学习依然免费,优质的教学服务(在线辅导、作业批阅、在线测试等)将逐渐取消免费服务。目前,国内一些平台也开始尝试研发收费的微课程、学位课程,如“学堂在线”正在建设面向新技术新方向的微学位课程和学位课程;国内最大的医学在线课程平台——人卫慕课平台推出了“MOOC+SPOC(大规模在线和小规模定制)+翻转课堂”的课程营运模式。王教授对人卫慕课平台进行了着重介绍。例如,人卫慕课平台专属网站(小规模定制)为院校和师生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并支持院校慕课SPOC的建设与应用,支持翻转课堂,混合教学,通过互动、讨论、作业以及对应的数据分析,对教师和学生个体、教师和学生整体,小组团队、内容资源都做出细致评价。他还结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慕课荟萃平台在线调研获得的最新数据指出,学生选修各平台在线课程着重考虑的因素在于:服务到位、收费合理、咨询 渠道通畅、个性化学习指导等方面。

第三,结合我国在线课程建设及应用的整体情况,王教授对课程要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一是国内主要课程平台的课程教学方式(课程设计)呈现形式:绝大部分课程的教学设计采用“讲授型”的授课方式;其他补充形式有“自主探究”和“分组协作”:通过随机分组与合作交流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或专题讨论任务,同时为学生学习者提供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资源;实时和非实时教学:在线直播课程,利用交互式设备实现师生实时交互;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下师生面对面交流会。二是国内主要课程平台的课程开课模式:随堂模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自主模式——随时加入、退出;直播模式——严格时间节点进入,支持观看回顾。三是国内主要课程平台的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模式:作为网络课程直接用于修学分;线上课程加线下教学翻转课堂创新;课后学习资源的拓展,辅助传统课堂教学。四是在线开放课程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在校医学教育——共享校际优质教学资源,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毕业后教育——临床实习后,利用慕课进行巩固和深度学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前沿知识技能、资格考核、进修培训、学历提升等。

基于以上现状分析,医学在线课程建设面临以下问题与挑战:一是课程设计和服务支持存在的问题。教学设计缺乏创新,大部分MOOCs并没有充分利用其大规模、开放的特点来设计联通环境的教学模式,而是沿用了传统的听课+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学服务支持整体薄弱,课程总体交互水平偏低且严重不平衡,有八成以上的学习者有交互学习意愿,但在近七成的课程中,老师并未回复过学生帖子。二是在线课程在医学院校的应用须进一步推广。中国的慕课建设走在了世界前列,但是在线课程在医学院校的应用仍属于起步探索的阶段,在线课程应用模式主要还是作为课后学习资源的拓展;与其花费过多课堂时间讲授网上随时能涉猎的知识点,不如用更多时间实现教育的更深层次目标,有效地把学生的认知高层次思维能力转化;医学教育工作者应顺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洪流,迎接信息时代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满堂灌”“单声道”的传统教学模式。三是还缺乏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现阶段,社会、高校对学生在线课程学习取得的成果认可度有待提高;在线课程的质量、学习效果评价、学习者的身份确认等现实问题摆在眼前;质量被质疑,原因是尚未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开放健全的在线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课程认定标准是在线课程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四是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在线课程建设模式。在线课程的发展取决于高校、平台营运商;高校建设优质课程取决于教学质量驱动;平台建设与推广取决于商业利益驱动;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构建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优质教学资源免费共享的前提下,探索增值服务模式是方向,如:个性化、实时的在线辅导服务,面向新技术新方向建设微学位课程和学位课程等。王教授强调,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提升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公平是在线课程建设的初心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结合自身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探索在线课程建设的实践经历,以及对国内外在线课程建设前沿的研究与学习,王教授最后分析了国内医学在线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同致力于医学慕课建设的探索者们共勉:一是未来的线上教育将和学校教育彻底融为一体;二是从大规模的普及教育转向对学生层次的有效把握;三是将现有在线课程分类聚集,形成有专业方向或提升工作技能的课程群,并提供学位证书、技能证书;四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在线学习取得的学历和在校学习取得的学历之间的区别将会逐渐降低;五是xMOOC模式与cMOOC模式的融合,多种教育模式将多元并存;六是在线课程的教学互动方式将从单一平面视频教学向立体化、数字化教学发展;七是慕课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让临床技能的在线培训成为现实;八是在线课程将成为医护人员保持终身学习的主要渠道。

王庭槐校长(左四)为2017年度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建设获奖单位颁奖

据悉,本次会议交流了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认定情况,开展了课程建设与制作培训,并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理论与技术进行了探讨,给慕课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会议还对人卫慕课既往工作做了总结,并对获得2017年度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认定的21门课程及课程建设组织工作较为突出的11所院校进行了表彰,王庭槐校长作为颁奖嘉宾为获奖单位颁奖。会议同时发起了全国在线课程设计与微课建设比赛。

宣传与新闻中心、药学院供稿

文/刘英 曹颖男

图/曹颖男

责编|杨佳妮